【校友简介】

白立涛,94251班,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8年毕业进入成都华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曾任公司技术主管、质量部经理、总经理助理。现任公司副总经理。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空中巡航阶段因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成功处置航班险情,最终,飞机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事故发生后,中国民航局迅速组建调查组展开事故调查,2020年6月2日,一份长达131页的《四川航空3U8633(2018年5月14日)严重征候调查报告》出炉。在中国民航局514事件调查工作的通报表扬信中,白立涛的名字赫然在列。


16岁从河北赵县入蜀来到成都航空工业学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学习,毕业后进入成都华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成都华太航空)工作,25年来,白立涛的工作履历都与“航空”二字息息相关。
从一名技术维修工程师做起,先后历任技术主管、质量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再到公司副总经理,一路以来,白立涛总是笑称自己做的都是普通的事情,但普通不代表平凡。从成航出发,他用多年来扎根民用航空行业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身示范,延续航空血脉、铸就大国重器,让工匠精神传承不息。
学生时代的两次选择,都是对专业知识的求索
时间拨回1994年。当年,成都航空工业学校(后文简称成都航院)面向全国招生,而在河北省的招录名额仅有10人,在校成绩优异的白立涛一心向往“航空”,毅然填报了成都航院。当16岁的小伙拿着成都航院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内心的激动久久不能平复。
1994年9月,白立涛只身一人深入祖国大西南。当时,成都航院地处成都市二环路,所在位置还比较偏僻,校园与农田、小作坊比邻,但就是这样的环境锻造了一批又一批以“航空报国”为志向的青年学子。白立涛回忆道,学校半军士化的管理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令他记忆深刻,特别是学校倡导的“航空报国”的理想信念和专业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并激励着他和身边的同学。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教育迎来新一轮改革发展。彼时,恰逢成都航院转型升格为高职办学。中专入学2年后,白立涛以名列前茅的专业综合成绩通过选拔,进入学校首批五年制高职试点班94251班电子测量技术专业学习。在当时,高职教育可谓是新鲜事物,一片未知的天地在白立涛眼前展开。
进入高职试点班后,白立涛和同学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远比中专阶段多得多,甚至有些专业课程师生都是第一次听说和接触。“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电子系涉及的所有课程都需要全部熟知。”白立涛坦言,正是这股肯下决心学习的狠劲儿才让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
但是,与其说白立涛的学习能力与生俱来,倒不如说是他长年累月地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求知欲。
在白立涛的学生时代,他似乎每天都在接触新鲜事物。高职试点班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让白立涛很是费解,虽然不明白为什么需要熟识并记忆那么多生僻的专业名词,但他坚持学习。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原学校教务处处长黄清源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与白立涛交流谈心时,还在提醒、告诫他要加强对新生事物——计算机的word、execl等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为年轻的白立涛造成深远的影响。在学校和老师的影响下,白立涛像海绵吸水渴望着新知识、吸收着新知识,他与同学们共同进步,专业实训、英语学习、计算机考级一样都没落下。
1999年,白立涛高职毕业,又到了做选择的时候。
当时,国内航空企业发展普遍不景气,许多企业军转民,有些甚至面临停产倒闭。同时,作为学校首批高职试点班学生,对自主就业和未来的迷茫、不安充斥着这个年仅20岁出头的小伙子迷茫的心灵。有同学建议白立涛同他们一起去南方闯,在广东蓬勃发展的电子行业做出一番成就,思来想去,白立涛选择留在成都,一如既往地攒着劲儿,潜心钻研技术。
经师兄介绍和学校推荐,白立涛最终选择进入成都华太航空做技术维修工程师。面对社会大环境和航空行业的变化,白立涛静下心走上了一条耐得住寂寞的路,他埋头苦干、磨炼技能、精进技术。让他惊喜的是,在学生时代积累的知识储备,竟逐一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20余载不曾离开航空行业,这是肩上担当的职责使命
进入成都华太航空后,白立涛正式接触航空行业,起初,他的工作内容大致是维修飞机通讯、导航等航电设备。当时,由于民航主要是国外进口的波音和空客飞机,飞机上的各类设备都是用英文编写的维修手册,这对大部分中专毕业生而言,光弄懂英文的意思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别说要精准维修这些庞然大物的零部件了。
幸运的是,白立涛在高职阶段所学的专业英语课程对他非常有益,一有时间,他就找到各类机型的原版英文维修手册,逐一查阅、对照翻译并整理资料。久而久之,每当公司接到新的维修任务,白立涛总是能快速定位问题并精确开展工作。
参加工作后,白立涛仍然保持着学生时代时对新鲜事物的探索,面对公司的众多业务和社会更新迭代的航空产品,他钻研新技术、新产品,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在校期间习得的理论知识,更少不了在工作岗位上的磨砺。“俯下身子跟着老师傅学,沉下心来一遍又一遍练”,这是白立涛精进技术的不二法则,他常常记着老师傅的操作流程,又将其融入自己的工作,常思常悟、常修常炼,一路走得稳扎稳打。
由于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工作能力,白立涛很快就挑起了车间的担子。在技术一线干了4、5年,白立涛开始担任技术主管、质量部经理等职务。于白立涛而言,在不同岗位的历练,转变的是角色位置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变的是每个阶段都有其赋予的责任。他这样举例:做技术工,需要对技术细节和产品安全负责,但到了管理岗位,面对更多的是客户,要转变观念,找到产品与专业技术的平衡点,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客户理解专业业务。
从技术岗到管理层,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白立涛似乎想得不多,但他又做了不少。
“考上中专后,我就想顺利毕业,早些进入社会,减轻家庭负担。”白立涛做到了。他记得初始应聘时,公司承诺月薪450元,包吃住。第一个月收到的薪水竟是670元,他高兴坏了,当即就寄了一部分工资给父母。
在公司,白立涛所接触到的民用航空器维修领域,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或是维修时遇到难题,或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瓶颈。在一线待得越久,他越能从公司和同事身上感受到一种使命,这促使了他重新规划职业,奋战在攻坚一线。
定下明确的目标,接下来就只需全力以赴。白立涛与同事一道一边维修国外的民航产品,一边研究专业手册,寻求技术突破。公司鼓励团队创新,给予资金支持开展研发工作,白立涛与团队不断完善项目,自主开发新的维修技术能力。他先后主持公司多项民航维修资质的申请工作,参与公司与多个国际知名OEM的国际业务合作交流谈判,组织开发公司的部附件维修管理业务系统……如今,公司在民航维修技术领域已取得几十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特别是2022年较2019年,公司创新能力增长依然能保持在20%左右。
在攻坚一线的经历中,最让白立涛引以为傲的还是参与公司多项民航维修资质的申请工作。“我们接触的是民用航空领域,严谨、规范和安全是每一位技术、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公司从事维修工作需要获得行业资质,一线员工也要取得资格证书。”每当谈及维修资质,白立涛十分自信。
这种自信源于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所有付出汗水、从事技术维修的航空人的切身体会。从业多年,通过亲身参与公司多项专业资质的申请工作,白立涛深切认识到不同的质量体系的关注要点、管理重点,从而启发他在后续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的思考,运用从不同质量体系中汲取的精华,把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持续的谋求流程优化、管理提升,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持续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运用专业征服时代
毕业至今,白立涛亲历过航空行业的困难时期,又见证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他始终站在行业的中心。在他身上有一种信念——唯有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应对快速更新的时代环境。比如,在工作后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本科学历;比如,参加中国民航局组织的中维班学习,通过继续教育培养自身的维修管理水平和业务综合能力;又比如,在工作岗位上潜心钻研,发表研究论文成果、申报发明专利……
如今已是公司副总经理的白立涛主要负责公司技术维修、质量体系等业务方面的管理工作,但对公司维修技术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他从未停下过脚步。去年,他与业内同行共同发表在核心期刊《航空维修与工程》上的一篇文章“新形势下第三方MRO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瞄准第三方航空维修单位(MRO),探寻企业发展之道,助力实现我国由航空大国到航空强国的转变。
在成都华太航空,成都航院的毕业生大约占10%-15%的比例,每年都有成都航院的“迷弟迷妹”们听闻“白师兄”的故事后进入该公司工作,他们在校立下“航空报国”之志,在基层岗位付诸行动。
对于成都航院的学子们,“白师兄”的寄语很质朴:“立足实际,打好基础,提升综合能力,才能运用好专业去征服时代。”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是白立涛20余年从一线维修工程师到公司管理高层所凝结的真知灼见。
现在,白立涛已过不惑之年,在航空行业早已站稳脚跟,他以严谨务实的作风、极端负责的态度、不断进步的干劲深深影响着公司年轻一代,用25载的坚守,守护着“航空报国”的初心,践行着“追求卓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