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此集会,共同庆祝第36个教师节,表彰在教书育人、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昨天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师发展大会,部署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征程。刚才我们表彰了先进,为今年光荣退休的教职工颁发了荣誉证书,学生代表们表达了对老师们的由衷敬佩和真诚感激,王洵老师用朴实的语言、真切的体会,为我们讲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深刻感悟。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节日的祝愿!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由衷的祝贺!向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退休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向2020年新入职的40名教职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我们的老师们不畏新冠,心系学生,精心设计,坚持线上教学线下指导,多种途径促进就业,做到了“停课不停教”“隔空不隔爱”,确保了线上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为中国特色的复学复课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勤、保卫、学工和党政办等部门教职工坚守岗位,奋战防疫一线,守护了校园的安宁,保障了师生的健康,让我们向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致敬。
过去一年,全体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双高”建设,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士官人才定向培养基地,国家首批CCAR-66R3执照培训试点单位、四川省高校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学校与新都区人民政府就共建航空产教园区达成协议,学校办学空间拓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学校还荣获了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西部高职高专院校“‘国20条’改革试点活力奖”等多项荣誉。订单班、世赛班等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子,崔鸿宇同学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胡方雨同学荣获四川省“最美女大学生”,还有不少同学在世界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今年新入职的40名教师中77%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5人),83%拥有企业、科研院所、部队等丰富的工作经历。在教书育人的丰富实践中涌现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王青春老师、四川省“最美教师”李睿老师、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和四川省魅力职教年度团队(复合材料),周树强老师获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王洵老师获得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三等奖(高职第一名),陈萍秀老师获得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一等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首批进站博士后田园老师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在2020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中,我们有3个团队获一等奖,4个团队获二等奖,2个团队获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成功获批四川省模具产业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团队获批2项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成都无人机适航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正式揭牌,无人机领域又一科研项目成功在四川省科技厅立项(面向无人机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经费200万元)。
我们派驻的扶贫干部们扎根一线,脱贫攻坚战中成绩突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四川省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对口帮扶的茂县、松潘县成功脱贫摘帽,2个扶贫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让我们向脱贫攻坚路上的奉献者们致敬。
当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从示范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国家并不是简单的优中选优,而是以持续的政策供给,实现职业教育“破局发展”的新未来。今年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之年,也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推动学校更好发展。
第一个认识,是要充分认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趋势。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到大改革、大发展的新时期,这种“新”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必须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做到改革创新、特色办学、追求质量、服务赋能。“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允许一批高职学校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已分批建设了22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其中21所民办、1所公办)。去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国家鼓励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推进多元办学。教育部正加快研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目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大家期待已久的职教改革大幕已经拉开,职教本科试点已经箭在弦上。
“职教二十条”就师资队伍建设、“三教”改革作出专门部署。围绕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等要求;围绕“教材”建设,要求“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围绕“教法”改革,明确要求“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一系列举措的提出,直指师资建设、“三教”改革关键,为学校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二个认识,是要充分认识把握学校“双高”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举措。
未来5年是学校奋力推进“双高”建设,努力实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升格职业教育本科的关键时期。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需要对“双高”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对宏观大势有准确的判断、对目标任务有清醒的把握、对争先进位有务实的举措。
“双高计划”作为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先手棋”, 是学校在新时代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的总抓手。在这场提质升级战中,学校每年投入接近1亿元,2019年-2023年5年将累计投入不少于4.6亿元,以专业群建设为牵引,以“一个加强、四个打造、五个提升”为主要建设内容,全面推进“双高”建设。“一个加强”指加强党全面领导学校各项工作;“四个打造”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五个提升”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学校“双高”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整体走在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塑造成航品牌,同时抓住学校的优势、特色,在一些专业(群)建设上,在一些标志性成果上达到全国第一和领先地位。具体说来是要通过实施“党建引领”“铸魂育才”等十大建设工程,做到一个聚焦、两个坚定、三个推进和四个发力。“一个聚焦”,即聚焦“双高”建设;“两个坚定”,即坚定目标定位、办学定位;“三个推进”,即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推进办学水平、层次提高,推进国际影响力提高;“四个发力”,即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上发力,在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上发力,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上发力、在高水平治理体系上发力,这就是我们的“一二三四”。为高质量完成“双高”建设,实现办本科的目标,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新都产教园区建设,实现“一校两区”协调发展。
同志们,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身在其中,我们要用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去思考。时代发展,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必须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使学校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第三个认识,是要充分认识广大教师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心情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坚持不懈的重大任务,也是当前这一时期最紧迫的任务。学校认真思考、积极谋划教师培养管理综合改革,引育并举点面结合,创设支持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围绕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技术技能型等教师特点,开展“成航学者”“成航名师”“成航工匠”等培育遴选计划,坚持以能力、水平、实绩考核评价教师,以贡献论英雄,打破论资排辈,加快培养更多政治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潜心教书育人“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创新团队,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使广大教师更好地适应学校新的发展需要,让好老师不断涌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作为主力军,我们的教师们要有危机意识。高职教育发展的竞争异常激烈,都在暗自较劲,你有优势他就瞄准你追赶,你有懈怠他就抓住你超越。我们的教师干部职工绝不能沉浸在已有的成绩上,得过且过,切不可有人家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步行的过得去的思想。否则看到的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机遇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我们的教师要有责任意识,主力军是干什么的?主力军是要攻坚克难的,是要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我们的教师们要主动学习,努力实践,更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推进教学、教材、教法改革。我们的教师更要有探索精神。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生产与运行模式,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学校的教育教学、治理方式和社会服务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场以新技术带来的教育革命中,我们要主动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我们要主动思考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创新现代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同志们,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各位老师,今天的成都航院实际上是在传承与创新的一个关节点上,也处在维持与突破的胶着期。我们必须努力跟上时代,主动适应时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大家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成都航院:特色不只是专业,美丽不只是校园,认可不只在行业,著名不只在中国。
再次向老师们致以节日的祝福!
我们坚信,在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成航一定能够走向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