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成航

首页 > 师生 > 正文
m_n_nav_left

人物·成航

m_n_nav_right

成航航维学院世赛团队:军机管路抢修,为战时抢占制胜先机!

日期:2025-11-03 文:四川职教发布 图: 审核: 编辑:倪冰冰 何燕 访问量:
分享到:


10月17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后文简称成航)航空馆内,航空维修产业学院(后文简称学院)4人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备战即将到来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后文简称世赛)总决赛排位赛,面对排位赛会聚的各赛道佼佼者,学院参赛团队展现出充分的信心与期待。

这份自信,源于他们精心打造的项目——“卫我长空·血脉速通——数智化背景下军机战伤管路抢修”,项目名称前半部分呼应了国际形势和国防安全的现实需求,后半部分点明了项目将数智设备、虚拟仿真技术等众多核心技术融入军机管路抢修任务中,既紧扣了航空交通运输领域的实际需求,又高度契合大赛办赛宗旨。

此前,该项目已成功夺得2025年世赛总决赛争夺赛航空交通运输赛道高职组金奖,这一荣誉,为团队继续追逐“世赛梦”注入了更为坚实的底气。

图片



成航航空维修产业学院世赛总决赛争夺赛航空交通运输赛道高职组金奖团队(从左至右依次是指导教师石静、蒋洪兵、参赛学生李涛、曹奕航、罗堂旭、张泉海、指导教师海雯桐、李治安)。




1








从零起步

新赛道、新考验


图片

时间回到备赛之初,当收到世赛总决赛争夺赛航空交通运输赛道高职组的比赛通知后,学院迅速展开考核遴选,从有意参赛且技能过硬的学生中择优组队。2023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李涛、曹奕航,2023级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学生张泉海,2024级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学生罗堂旭通过选拔并完成组队,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石静、海雯烔、李治安、蒋洪兵也全员到位,师生携手踏上备赛征程。

今年,航空交通运输赛道整合了智能飞行器应用技术、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传统赛项。在指导教师石静看来,相较于以往赛项,新整合赛道的最大变化,是更加聚焦航空交通运输领域出现的实际技术痛点、难点问题,并要求参赛团队提出兼具创新性与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成航航空维修产业学院参赛团队(从左至右依次是曹奕航、罗堂旭、李涛、张泉海)在讨论项目方案。


面对改革后的新赛制,如何精准把握项目的实用性,又要具备项目选题价值和现场展示性?师生团队立即行动,走访学校合作的军工企业,深入调研行业一线的真实问题和场景。经过充分论证,团队最终确定以某型军用发动机上一段燃油管抢修为选题。操作员可借助手持式扫描仪、数控弯管机、VR虚拟仿真设备,完成新管制造和旧管更换的全流程操作,充分体现“数智赋能”在实战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战机是国家军事体系的核心装备,战机及其发动机上的各种管路,如同‘血脉’,是保障飞行的核心组件。”指导教师海雯烔介绍,实战中,管路损伤、接头漏油等战伤是高频故障,但战时备件储备消耗快、战场环境复杂导致新件获取困难,如何在有限条件下高效完成管路战伤抢修正是团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尽管队员们在实训课上接触过基础管路制作,但真正上手操作维修军机管路,大家心里都没底,项目所涉及的多项关键技能几乎都是从零起步。”李涛坦言,“那时候,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挑战。”教师团队也同步对备赛进行部署,石静负责项目训练设备采购、对接企业技术指导和相关物资准备;海雯烔负责制定备赛方案、指导队员们撰写讲解稿件;李治安和蒋洪兵则对队员们的技能展示开展针对性训练。

组队近1个月时间,团队几乎都在摸索中前进——既要学习3D扫描仪和打印机、AR眼镜、数控弯管机等新设备的操作使用,又要将新技能、新技术落实到项目的每个细节;既要制定完善的备赛方案,又要协调好每位队员的实际分工,确保项目呈现的系统性。

因此,教师根据队员特点进行了操作分工,李涛负责项目整体串联与操作流程把控;曹奕航主攻导管拆卸、数控弯管等技能操作;罗堂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故障快速监测与排查,并使用新技术开展事故抢修;张泉海在承担技能展示的同时,还要对项目进行背景介绍及总结。“这个项目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考验,更是对师生团队能否解决生产、服务一线实际问题的综合检验。”石静表示。




2








“抢修抢修,抢的是时间,

抢的是制胜的先机!”

图片

“抢修抢修,抢的是时间,抢的是制胜的先机!”——这句出自参赛团队队员张泉海之口,是点明项目内核的关键语句,成为了团队备赛期最真实的写照。

备赛正式开启后,4位队员的前期磨合成了团队面临的第一道关卡。第一次模拟演练时,队员们由于对讲稿、流程不熟悉导致心理紧张,原定55-60分钟的展示时间,结果被团队提前到40分钟就匆匆结束。

“要想突破,除了反复练习、不断磨合,没有别的捷径。”海雯烔说。为此,教师团队将发动机状态监测、数控弯管、快速检测及拆装管路等具体任务逐一拆解,并对队员开展分模块训练。“我们要确保每个人都在‘动’,队员间任务衔接没有‘空档期’。”她补充道。

成航航空维修产业学院参赛团队在训练。


随着团队默契度的不断提升,更多困难也接踵而至。李涛承担的任务是串联讲解,这一角色需要站在项目全局的高度,既要纵览赛场节奏,又要细致观察每位队员的具体操作。张泉海负责的项目背景介绍和总结部分需要进行大量记忆和陈述,作为工科生的他,这是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更为棘手的是,团队几乎每两天修改一次讲稿,记忆内容就得不断更新。

主攻技能操作的曹奕航,面临的则是技术问题带来的焦虑,担心赛场上数控弯管机会因电压不稳导致机器无法启动或弯管无法成型,也担心比赛场地空间受限会影响数控弯管机摆放位置、操作展示及队员站位。罗堂旭同样受困于设备,由于项目嵌入VR虚拟仿真设备,但AR眼镜因长时间使用发热明显,设备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导致监测灵敏度降低,直接影响故障监测及排查。

可以说,技能操作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会影响项目的最终呈现效果。为做到万无一失,团队为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备用方案,“如果设备出问题,我们就启动预案,利用视频演示或调整操作流程完成技能展示。”曹奕航说。

曹奕航在进行实操。


7月以来,团队每天的训练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7点起床,8点40分到达训练场并开始检查设备与场地准备,直至晚上10点才结束;每天至少3次全流程模拟演练,队员们一站就是一整天,仅在训练场馆里走动的步数就高达一两万步。

备赛期间,师生间因意见不同偶有争执,但团队目标一致,分歧反而成了相互启发的契机;同时早出晚归、持续攻关的高强度训练节奏,压力以不同形式落在每个人的肩上,张泉海为了熟背不断修改的讲稿,每天吃饭、睡觉前都不忘持稿背诵;罗堂旭因设备不稳定等因素备受困扰;技能展示部分需要曹奕航突出亮点,所以他常被老师们单独留下“抠细节”;即使拥有多项大赛经验的李涛,也因全新的赛制倍感压力。

“我们一直告诉学生有压力是正常的,关键是学会直面压力,调节自我。”石静说。为此,一顿丰盛又幸福的宵夜成为团队最好的减压方式,老师们总会提前准备,为他们做好训练外的各项保障。

到了备赛中后期,团队进度正如项目“抢占先机”的核心目标那般,任务不断加码,但压力不减。为在项目展示中增加单管与管接头的焊接修复环节,教师团队特意请来学校汽车工程学院教师,为队员们做焊接技术专项指导。项目所需工装夹具迟迟不到位,师生们就共同寻找零部件替代模拟操作。新设备使用受阻时,团队在求助技术专家之余,也积极自学操作技能。

校院两级更是倾力支持,学校为团队采购备赛器械、协调训练场地,并牵头组建专家顾问团,从方案优化、技术创新到现场展示给予全方位、高水平的指导;分管学院工作的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领导几乎每天到场指导。学校教务、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也在幕后为团队备赛、参赛提供全面的支持。

赛前2周,团队比赛方案才最终定了下来,此时的队员们对获奖心态各异,有队员信心十足,认为“只要保持状态,肯定是金奖”;也有队员因缺乏比赛经验而心怀忐忑;还有队员将比赛视为背水一战,决心全力拼搏。尽管如此,但大家都认同——“若拿不到奖,实在对不起自己的付出。”




3








实战前最后一刻的调整与坚持

图片

8月19日,团队将设备运抵位于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三星堆校区的比赛场地。抵达赛场后,实际场地空间远小于预期的现实,这一意外情况如同一盆冷水浇在队员们的头上,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来。

“此前我们一直根据‘场地无限大’的信息进行训练,到了现场却发现每个队伍的区域固定且严格受限。”曹奕航回忆,这一突发变化迫使团队立即对比赛方案做出调整,设备布局全面重构,发动机和数控弯管机从向外敞开转为向内收纳,四张工作台从横向排列改为两横两纵布置,仅有2台电脑和3D打印机位置保持不变。

场地变化进一步引发了比赛节奏的调整,队员走位必须重新设计,原本可多人并行的通道需改为单人通行;工具箱摆放因前方空间不足被移至后方,队员必须在特定时间节点完成工具摆放、取用、收纳及后续操作。同时,团队讲稿也随之修改,力求在有限空间内流畅衔接每个环节。

8月23日,世赛总决赛争夺赛航空交通运输赛道高职组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同步开赛,来自全国职业院校的146支代表队、580余名参赛选手对金奖发起冲锋。比赛当日,成航参赛团队6点进入封闭赛场,抽签结果为当日倒数第2组。意识到下午比赛顺序可能不占优势后,在候赛室的队员们心如满弓之弦,越绷越紧。直到站上赛场,张泉海在介绍项目背景时铿锵有力地说出“抢修抢修,抢的是时间,抢的是制胜的先机”这句话后,大家紧绷的思绪才得以舒缓。

最终,团队默契配合,依托数智化技术向评委展示了“及时监测、快速响应、精准修复、管理优化”的管路抢修全流程操作;同时,该项目还设计了一款通用焊接夹具和转台,突破了传统管路维修依赖备件的局限,大大缩短整体维修时间。赛后评分公布,团队获得632.5分,曹奕航觉得“稳了”,李涛、张泉海、罗堂旭3人则对分数略低于预期而稍感失落。直到得知该分数是当日小组最高得分并夺得金奖后,师生团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成航航空维修产业学院参赛团队在赛场上操作设备。


赛后复盘时,队员们纷纷吐露心声。“赛前观察其他队伍排练时,讲解气势十足,设备摆放井然有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罗堂旭说。“观摩对手的操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改进空间。”李涛也表示。

如果总结团队夺金最关键的因素,除了教师团队制订的科学训练计划和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海雯烔给出了更为中肯的回答:“此次参赛项目难度最大、最核心的技能点就是‘创新点的接入’,学生们虽具备扎实的单项技能,但如何将AR眼镜、3D扫描打印设备等新技术有机嵌入操作流程,既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取胜的关键所在。”石静补充道:“这场比赛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更代表着航空交通运输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推动专业领域的融合与进步。”

当被问及夺金后的最大收获时,师生们的回应真挚且朴实。“这个金奖的分量太重了!”张泉海将金奖视为团队备赛的最好肯定和证明。“此次比赛让我结交了如兄弟般的技能伙伴,我在与队友们的交流中不断认知自我、改进不足,精进了技能水平。”曹奕航十分珍视比赛获得的友谊。李涛说:“全新的比赛赛制和内容让我完成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与突破,希望这些关键技能与未来的岗位产生联动,在工作中发挥创新能力。”团队里年纪最小的罗堂旭则体会到了团队协作打磨作品时,师生们共同完成技术攻关、追求作品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他也希望继续学习掌握创新技术,未来在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得以应用与深化。

图片

成航航空维修产业学院世赛总决赛争夺赛航空交通运输赛道高职组学生参赛团队(从左至右依次是李涛、罗堂旭、张泉海、曹奕航)。


“比金奖更珍贵的,是学生团队‘内在品质的升华’,比赛所涵盖的工匠精神、系统性思维、抗压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石静强调。对教师团队而言,新赛道、新赛制、新技术无疑是对教学成果的全面检验,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新审视,是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与进步的核心力量。因此,教师们正着手将比赛所积累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教育教学设计与研究——紧盯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在实训课堂中接入前沿技术,注重技术的实用性与创新性,为航空交通运输行业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青年力量。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东七路699号
邮编:610100
邮箱:bgs@cap.edu.cn
电话:028-88459369(党政办) 88459388(招生办)    88459389(招生办)  88459017(就业办)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办学突出问题举报投诉电话:028-88459291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版权所有Copyright-2023  蜀ICP备050033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