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成航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m_n_nav_left

焦点·成航

m_n_nav_right

【川观新闻】“AI教育”四川样本观察④丨实训课上有AI赋能,个性化培养将成为可能

日期:2025-04-29 文:川观新闻 图: 审核: 编辑:曹潮 访问量:
分享到:

媒体链接:

川观新闻


4月25日,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航院)的实训基地内,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的大二学生朱俊行和同学们正在上实训课,他上课不用带书本只需带手机,授课教师是张驰和芮银超老师。

航空维修产业学院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训课占比不少于50%。随着航空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教育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实训课也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张驰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堂“保险片保险的施工”实训课上,AI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授。

学生用AI完成预习,教师用AI完成即时评价

“保险片保险的施工”是这学期的实训课《航空基本装配技能训练》里面的一课。当天,朱俊行的任务是要通过实践操作,学会并掌握保险片的安装、拆卸技能。

早在课前一周,张驰就布置了在“AI优课”平台的预习作业。朱俊行在电脑上登录“AI优课”平台,进入张驰老师的《航空基本装配技能训练》课程,再根据目录找到“保险片保险的施工”,点击后就会看到本堂课的知识图谱,一张张图文并茂的PPT,详细讲述了这项技能的知识点。在预习中如果有知识点不能理解,可以点击页面的“AI助手”对话框,提出问题就得到及时解答,方便又实用。

经过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这堂课的知识内容,等到上课的时候,张驰的教学任务不再是讲授知识,而是观察评价学生的技能操作,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脑袋里要“懂”、手上要“会”。

上课一开始,张驰让同学们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刻生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表格,“保险片保险的施工”被分解成一项项操作任务,每项任务都有考核评价。接下来,同学们就按照任务表进行实操,在设备上依次完成表格中的一项项任务。

在航空维修产业学院的一楼实训大厅里,有台AI教育设备——航空紧固件标准施工智能训练平台。这台机器上有很多技能训练面板,学生在上面操作时,架在高处的摄像机会记录下操作过程,通过大模型分析,很快就会在机器的显示屏上显示出对操作各环节评价。

朱俊行按照学习任务表格,在平台面板的指定区域内安装保险片,完成这项任务后,他在电子表格上签名提交。5分钟后,在平台的显示屏上,张驰就能看到这项任务的评分,成绩为7分,评价结果是施工结果存在质量缺陷,具体表现为保险片固定爪与零件间的间隙在标准范围内,但处于上限。根据这个评价,张驰给朱俊行提出修改建议,指导他该如何完成好这项任务。

张驰介绍“航空紧固件标准施工智能训练平台”。

当“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师的角色发生质变

两个老师40个学生,这是航空维修类专业实训课的正常师生配比,也是张驰从教20年来最大的痛点。“老师太少了,职教的实训课不像理论课,更需要老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为此,张驰和同事们一直在努力。通过这些年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他的课堂增加到8个老师,其中6个老师是校外企业专家,实施线上同步上课。

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校外老师参与同步教学的时间不稳定、课堂上学情分析的时效性弱,老师依然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此时,AI来了。人工智能技术用在了张驰的实训课上,让他看到 “个性化”教学有了真正实现的可能。

2023年底,“航空紧固件标准施工智能训练平台”投入试用。虽然目前只是1.0版,但它的初步成效让大家坚定了AI教育的方向,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把标准化的培养变成个性化的培养。

“AI教育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质变。”航空维修产业学院院长王昌昊认为,教师从一个作业的批改者,转变成为一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的标定者;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督导者。

就像张驰,传统课堂中,他会对学生的知识点技能点掌握进行“标准化评价”,当这些被AI替代后,那无法量化的“增值性评价”,如学生的职业工匠精神、素质素养的培养、团队精神、技术方法的创新等,将成为未来教师的主要教学和评价内容。

小到二级教学单位,大到学校,AI教育在成都航院蓬勃生长。通识教育课《人工智能导论》面向所有专业已经开课;与清华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分析研究”项目,探索使用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仿真项目解决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学习评价与反馈的问题;打造了30多门数字教材,开发40多门课程智能体在“AI优课”平台上线,以及“航空紧固件标准施工智能训练平台”这样的理实一体的智能研发等。

在成都航院副院长何龙看来,AI教育首先赋能教育教学,实现“个性化的学、差异化的教、精准化的评、智慧化的管”;同时解决产业的问题,把产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专业里面,从而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数智工人。

学生在上实训课。

应用AI是趋势,但别失去了教育的初心

成都航院对AI教育的探索,在他们的口中是“刚刚起步,问题挑战都不少”。

对AI感兴趣且有能力的教师会去学习、钻研,但不少教师由于对AI持有不同的观点,或许专业能力受限,他们还在AI门外。而在硬件方面,人工智能在一线教学落地,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算力和网络带宽支持,学校经费支撑困难。

何龙认为,对教师的全员培训至关重要。他谈到,AI教育是开放型的,校内校外携手合作,尤其是深入到产业中,去了解产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把产业的问题落在学校的课堂上,这是职业教育的底色所在。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演进,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使用技术改进教与学的初心。”在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政看来,成都航院的主动探索是必然的,也启示更多职业院校应该主动拥抱人工智能。

李政认为,职业院校应用人工智能是趋势,但这并不代表任何环节都需要人工智能去替代。“比如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全部替代师生和生生间面对面的交流,虚拟仿真技术无法替代所有技能,尤其是依靠与真实环节和工具交互的技能的训练。”

其次要注意人工智能应用于人才培养的两个逻辑起点:一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二是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形成规律。所以人工智能应用不是一个离散的行为,而是一个基于规律和需求分析的系统性设计。

李政还提醒,职业院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要注意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培养师生正确的技术观,增强合法收集和使用数据、维护个人和国家数据安全的意识和能力,让师生能够在数据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保持作为人的主体性。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东七路699号
邮编:610100
邮箱:bgs@cap.edu.cn
电话:028-88459369(党政办) 88459388(招生办)    88459389(招生办)  88459017(就业办)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突出问题举报投诉电话:028-88459291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Copyright-2023  蜀ICP备050033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