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成航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m_n_nav_left

焦点·成航

m_n_nav_right

【中国新闻网】复合材料如何“落地生根”?五位院士走进成航寻找答案

日期:2025-10-29 文:中国新闻网 图: 审核: 编辑:曹潮 访问量:
分享到:

媒体链接:

中国新闻网

近日,一场聚焦复合材料“技术落地”的深度调研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简称“成航”)展开,杜善义、俞建勇、魏悦广、李贺军、孙以泽五位院士与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叶金蕊教授走进成航,探寻航空复合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实践路径。

院士团在成航调研

院士之问:技术如何真正“扎根”?

复合材料被誉为“工业轻量化的革命性材料”,然而从科研突破到规模化应用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需要跨越的鸿沟。如何让实验室中的性能数据,转化为生产线上稳定可靠的产品?这正是院士团队此次调研行关注的焦点。

在成航的国家级航空复合材料生产性实训基地,热压罐低沉的运转声与有节奏的作业声交织在一起。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制备,专注的神情与熟练的动作,展现出超越课堂的实践素养。

这里不仅配备了与中航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等航空工业“链主”企业及多家“链上”企业同步的先进设备,更构建了一套贯穿专科至本科的贯通式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共建的“链主”培养模式,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参与到实际型号部件的试制中。在这里,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理论认知通过亲手操作转化为实际技能,而企业技术难题也成为课堂研究的真实课题。这种“教学即实践、毕业即上岗”的培养机制,让技术的“扎根”有了最肥沃的土壤。

院士团在成航国家复合材料实训基地调研

融合之策:校企合作共育“现场工程师”

在成航与中航工业成飞合作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课堂上,学生正分组讨论某型号机翼蒙皮的铺层设计问题。这种基于“两主体五共同”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契合度得以大大提升。

校企合作的深度不止于课堂。双方联合开发的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首批职教重点领域教材《航空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已成为全国同类专业的范本。

而成航与中航工业成飞等“链主”企业的深度协同培养模式,更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触真实生产任务。学生毕业前已具备解决一线工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

成航学生在实训操作

未来之思:让“成航模式”生根发芽

调研交流中,有院士指出,复合材料的“生根”,关键在于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成航与中航工业成飞的深度合作,正是“三链”融合的体现。

成航校长侯孟书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链主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完善“校企协同攻关”技术创新机制,促进航空领域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在复合材料这片高地上,成航用14年的探索证明:唯有让教育扎根产业、让人才触摸未来,技术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这条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实践之路,正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与大国工匠培养的生动缩影。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东七路699号
邮编:610100
邮箱:bgs@cap.edu.cn
电话:028-88459369(党政办) 88459388(招生办)    88459389(招生办)  88459017(就业办)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办学突出问题举报投诉电话:028-88459291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版权所有Copyright-2023  蜀ICP备0500336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