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都航空工业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黄公略
个人简介:黄公略,男,汉族,1930年5月生,浙江温州人,副研究员,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9月参加工作。曾先后毕业于沈阳521联校(现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业余大专学历。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任中共永
嘉县委游击纵队十三区队文化教员;1949年4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青田县委民运队副科长;1949年9月至1953年4月任中共青田县委团工委青年委员、组织部部长;1953年5月至1954年6月任温州团地委考场工作部副部长;1954年7月至1958年8月任111厂教育课副科长、团总支书记;1958年9月至1966年2月任420厂工具系统总支副书记、基建指挥总代表;1966年3月至1969年3月任2011厂基建科科长;1969年4月至1978年7月任3207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78年8月至1983年8任成都航空工业学
校校长;1983年8月至1985年5月任成都航空工业学校党委书记;1985年5月至1990年5月调研员。
(一)
今年是成航建校五十周年,其实再追溯十年还有另一所成航(在德阳建校,后迁成都,几年后校改厂)现为161厂。
1965年航空部又决定在成都建校。但建校不久就开始“文化大革命”。成航(原名长征航校)又改厂(360厂,又称长征机械厂)后又复校(当时称长征航校,1980年按所在地命名改为成都航校。)复校后有幸赶上恢复高考的大好形势,在全国部分省区第一批招生(从77级开始,延续了很多届),新生质量好(77级新生大都经过上山下乡、高中生占半数以上,农村基层干部不少),其他年级新生中班团干部比例也很高。)新生入学后学习自觉性高、表现好、成绩优秀,工作后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生源是优秀毕业生的基础,毕业生是办学水平的名片和介绍信。优秀毕业生为母校赢得了声誉。当时很多用人单位派人来“走后门”要毕业生。132厂新机试制时,莫部长正在工厂检查工作,曾在晚上九点多召我去汇报学生分配安排,并当场决定部分专业不分外地,全部分配132厂参加新机试制。三个月后我曾下厂访问调查毕业生情况,学生反映到厂后就全部投入工作,身在成都都没有去过市区,他们很忙,但得到了锻炼。航校几年苦读学到的知识全部在新品试制中用上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化为才干为国家建设作奉献才显现价值。
1979年教育部公布全国120所重点中专,成航名列其中。1982年初国务院的国发XX号文公布全国120所重点中专,成航仍列其中。文件规定:“条件好的可定为地师级”。航空部于1982年行文四川省委:“因工作需要在川的161厂、570厂、成都航校、408(物资)站定为地师级。”定级后办好学校的担子更重了。复校后在办学条件比较艰难的情况下逐步扩充规模、增加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往前走,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受到省主管部门的重视,部主管部门领导不无感慨地说:“成航是惨淡经营……”这是一份赞叹,也是一份关怀。
(二)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人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年编航空史的同志中流传着一个说法:“航空工业的发展是靠办学校起家的。”这说法得到了很多同志的认可。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引进起步、聘专家、买技术,同时办了大批学校(大学、中学、技工学校、短训班……)。庞大的航空工业很快充实了自己培养的专家、技术人员、生产骨干。工厂建成了,飞机上天了,人才大批量成长起来了。我们作为做具体工作的基层单位,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更不可淡忘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这个初衷。无论教学、政工、后勤工作,都要为使学生成才作贡献。我们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理论教学达3000左右学时,为学生打下了比较好的上岗后自学提高的基础。实践环节(四次实习,从认识实习到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转变到工厂第一线顶岗,熟悉了上岗后工作环境)为学生检验自己能力,应该作何补充努力提供了方向。
培养学生成才有两大任务:一是学会做人,二是教会做事。学会做人是毕生的过程,但学校的活动一定要沿着这个目标作认真安排。学校始终不放松品德教育、作风培养。有专门的品德课,专门的机构、人员,学校经常安排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形势教育、活动前动员……),各级干部、班主任坚持轮流住学生宿舍值班,同出操、同锻练、师生同台参加文体比赛,形成了风气,对作风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作风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为此多方探讨,号召教学双方提倡勤奋反对懒散,提倡严谨反对马虎。提倡:课堂中书声朗朗、运动场上龙腾虎跃、做到班班有歌声、周周有比赛。使学校生活不仅严谨,还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校对下厂实习一直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带队教师、班主任努力下,下厂实习的学生纪律严明,勤奋努力。以在420厂作毕业实习的学生为例,每天列队上班,和上班职工同向、与子弟校学生相向而行。子弟校的学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加里森敢死队(当时的一个电视剧名)来了。”上幼儿园的孩子问家长:“他们是干啥的。”(指列队上班)家长答:“他们是航校的学生,你们长大了也要这样”……一件小事留下了美名。实习的学生每天提前到岗,在办公室的抢先搞卫生,整内务。在车间的提前预热机床、提前领图纸和工件,提前做好生产准备。师傅们从心里喜欢这些临时徒弟。手把手的帮教更尽心了,得益的还是我们的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多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工厂的老师们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也都十分期待。在132厂作毕业论文答辩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一名学生作论文答辩时条理分明、对答如流。结束前答辩委员问了一个“飞机无图零件”的问题,该生立刻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因学校没讲过无图零件的问题,我当即向委员们作了介绍,他们点头会意,说,“我们是考察一下她的知识面”。学生退出会场后我们立即找到她,告诉:“今天答辩成绩不错,委员提的是专业外的问题,该生才破涕而笑。这个插曲其实是委员们对我们的学生爱之深切的反映。
教学工作毕竟是多方面的。我在查看毕业论文时发现了一篇论文有48个错别字。回校后向语文组通报了情况并请他们组织不上课的老师下厂了解情况,他们搜集了许多资料,并就此编写了一本科技类应用文补充教材,经教育部门审查后出版发行了。这使我们体会到教会做事也需要精心组织,严谨作风的培养也是无处不在的。
优秀毕业生是辛勤办学的硕果,到了岗位后他们都是学校的代言人。形象、作风是一张名片,也是介绍各自的手段和客观存在。
(三)
“文革”后上级拟把未升格的西航、成航、上航全部升格,上报后因故未果。为此,部有关领导又专门做工作,希望我们安心办好中专。几年后又出了新状况:人才需求标准明显提高了(一线对高级技术人才需求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花很多时间去读业大。他们反映学的和航校课程差不多,像一次全面复习。学生们提出了新要求,经多方探讨,我们对学校改制提出了以下方案:延长学制到五年。办法有二:一是四(或三)五套办(入学三年后分流,三或四年为中专,五年为大专);二是五年一贯制(大专)。另一方案为改招高中生,三年制大专。学校改制的方案得到省高教局的支持,在和西航交流时也取得一致,经商定我们分别按自己的情况报部。经部同意后又报国家教委。教委同意试点,但航空系统暂批一所学校升格。因某种原因西航获批改西安航专。我校又一次停留在续办中专的局面。
1998年我按学校安排随王松山同志去部,直接向莫文祥部长汇报改制问题,莫部长听后当即表示赞同我们的方案,说“这是好事”。并找来教育司领导询问,教育司杨明德司长说他们和学校意见一致。莫当即命杨以部名义起草文件,征求学校意见后由他亲签报教委。几天后由莫部长亲签的航空部文件报国家教委。(从此航空部再次申报成航改制报批程序完成。)
……
[学校改制问题从调研、讨论方案,到几次报批,历时多年,最后获批试点,及以后的情况请组织另文]
(审稿:魏春霖 邹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