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级8504班 彭方才
个人简介:彭方才,男,汉族,1948年2月生,四川蓬溪人,助理研究员,197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2月参加工作。毕业于长征航空工业学校(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加工专业,中专学历。1969年12月至1974年11月毕业留校任长征机械厂车工组长;1974年11月至1975年11月任长征航空工业学校团委干事;1975年11月至1987年2月任成都航空工业学校机加专科辅导员;1987年2月至1993年8月任成都航空工业学校人事科干事;1993年8月至2008年2月任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离退休活动室干事;2008年2月退休。
岁月沧桑,峥嵘岁月,航校已经历了五十载。回想五十年前的今天,感慨万千,记忆犹新。好像一幅幅如诗如歌的画卷,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五十年前,我有幸考入航校,当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内心充满了多少希望和梦想,多少高兴和喜悦。周围的乡亲们都前来祝贺,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能考上这样的学校真不容易。按当时父母说,由于交通很不方便,交通工具很少,到县城就要一两天的时间,更不要说到省府去。要是遇到下雨或汽车故障,麻烦就更多了。于是,我和同班也考取航校的同学唐安廷,相约提前向省府成都出发。有幸,我俩坐汽车花了两天时间,便来到成都东门汽车站,转乘公共汽车,便来到九眼桥公共汽车站,从九眼桥站到三瓦窑站,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次车,我俩约等了半个多小时,便坐上满是灰尘的旧公共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碎石路在河心村站下了车。下车后,看见周围是一片农田,不远处是一条锦江河,河水很清,水流急,时不时有小木船从江上过。沿着公路往回走不远,便有一条小马路直通学校。小马路的两旁是一排排高大的桉树,路边是农田,不远处,有不少农家小院。约走了一千多米,便来到学校的大门,学校就座落在这乡村田地中。当我俩背着行李走进大门,有一位和蔼可亲,满面笑
容的
老师迎了上来,后来知道他是
宋才琳
老师。
宋
老师说,你俩是来报到的同学吗?我们回答说是,想到交通很不方便,就提前赶路,还好顺利,就提前来了。
宋
老师说你们是第一个走进航校之门的学生。
宋
老师
和邵腊生
老师一同帮我们提行李,边走边介绍说,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离开校的时间还有三、四天,我们只看见几个老师在忙碌着,听说有些老师住在420厂招待所。老师差不多是刚毕业分配来的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他们充满了活力,精力旺盛。由于条件很艰苦,暂时把我俩安顿下来住在老师宿舍的隔壁。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俩就随老师一起打饭,没有饭桌,各自找一个空地就用餐。晚上由于没有带蚊帐,蚊子很多,也就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上起床,看见有些老师在后院正忙碌着,他们正在用水桶从井里打水,在旁边洗脸洗衣服,生活的条件很差,他们没有怨言,浑身充满了激情和干劲。我和唐安廷同学吃过饭后,只想一睹学校的面貌,整个校园有三十多亩地,全是很旧的平房,道路是碎石路,有些则是土路,一进学校大门,右边是一块已收割的棉花地,左边有两排老式瓦房,往前走左边是院里最大的平房,里面堆放着废旧农药(后来改成食堂兼礼堂)。再往前走,右边是一个食堂,左边是一排平房,靠西头,便是得胜中学,前面是一个操场,大约有二、三百名同学在那里上课。这个乡村中学很快要搬走,留下来的旧房子给我们用。我们的宿舍也是一排平房,听说以前是堆放农具的,室内摆放十多张上、下铺的床,一个班男生二十几个人就住在这里,教室也是由平房把隔墙打掉改造而成的。几天过去了,老师和同学们陆续到校。
九月一日开学典礼准时举行,在一间大教室里,二百名新生参加了大会,会上李悟森校长讲话,他是一位老红军,浓厚的湖南口音,他的话简单而明确,他要求我们师生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一边读书一边建校,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建设好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每天早上体育
李汉泉
老师带我们出早操,在马路上跑步。一部分班级在教室上课,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课,另一部分班级学生先到河堤里拉沙,再配合工人师傅打水井,修水塔,解决饮水问题。参加劳动的师生虽然很辛苦,但大家没有怨言,双手和肩上打了水泡,心里却非常高兴,想到这是在为建校出一份力量。每到星期天晚上,老师们聚在一块显得非常热闹,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吹拉弹唱,个个都会露一手,表演节目,让我们学生看的如痴如醉。
我们的学校生活,虽然很艰苦,每天都是一盆饭,半盆菜,八个人分着吃。国家每月给学生十元钱生活费,大家感到还不错,比较满意。回想起当年这些点点滴滴,真有意思,值得纪念和回味。今天的航院和过去的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相信:经过几代成航人的努力,航院将变得更加美好。
(审稿:魏春霖 王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