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曾德勇,男,四川绵竹人,1993年9月进入机械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9316班学习,曾任团总支宣传干事、副书记。1997年6月毕业时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之后,保送到西北工业大学读本科,大学期间担任大班班长,学生党支部副书记,2001年被评为西北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做光网络产品的技术维护工作,2003年进入中兴通讯公司至今,从事核心网产品系统设计工作。
祝福寄语:祝福母校继往开来,续写华章!培育出更多一专多能,积极进取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毕业算起,我离开母校已经18年了。时光荏苒,虽然昨天已经远去,但是对于我的母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我的心中永远铭刻着对她深深的感激。
航空这两个字,象征着展翅翱翔,象征着自由高飞,就这两个字,足以点燃很多青年的梦想。也正因为这两个字,在1993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在众多的学校之中,我很自然的就选择了成都航校,进入成都航校9316班学习。
能够进入成航学习,是我的幸运,更加幸运的是,学校给我们9316班,安排了李晓梅老师作为我们的辅导员。李老师是母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毕业之后留校工作。李老师与成航所有的老师一样,谦逊,无私,奉献,负责。作为学生,我们晚自习之后就有了闲暇时间,周末也可以休息。但是作为辅导员,李老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越了八小时,永远都在为我们这一帮学生操心。每一个晚自习,当我们在教室里复习,写作业的时候,李老师都会来到我们的教室,安静的陪伴我们上晚自习,有时也会单独跟学生就学习和生活进行暖心的交流,就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跟我们谈心,对我们关怀备至。晚上熄灯以后,李老师会在宿舍过道检查大家的休息情况,希望大家休息好,精神百倍的迎接第二天繁重的功课。每周三下午的大扫除,李老师不仅会每一个宿舍逐一检查我们打扫的情况,还会认真的给我们做好示范。每周星期天晚上的晚自习,李老师都会来跟我们谈心,交流学习的方法,分享工作的感受,讲解就业的形势……我个人感觉到这是李老师在对我们大家进行“收心”谈话,期望我们从周末闲散的状态中恢复到积极学习的紧张状态之中。而每一次的演唱会以及运动会之类的集体活动,李老师更是把自己化作了我们9316班的一员,比我们每一位同学更加投入,更加认真,为9316的集体荣誉而拼搏。我们成长的道路,李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牺牲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李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用雨露滋润着我们,用阳光照耀着我们;李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她是我们永远尊敬的思想导师。

成都航行不仅有爱岗敬业的老师,不仅有像花园一样幽静美丽的读书环境,更有着许多锻炼学生社会能力的团体组织。在这许多的组织里面,对我影响最大,令我无尽感激的,当属机械专科团总支。还记得在中专二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团总支宣传干事的竞选,邓良云对我的作文,以及黑板报的能力比较认可,把我招入团总支。虽然进入了团总支宣传部,但我对于宣传,还是一个菜鸟。好在有许多趣味相投又多才多艺的前辈,不断的给我鼓励,不断的指导培养,让我逐渐找到了做宣传工作的感觉。邹勇喜欢书法和篆刻,为人和善,做事持之以恒,是他把我领进书法和篆刻的奇妙世界。邓良云淳朴善良,奋发图强,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带着温暖柔和的微笑,非常自然的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不厌其烦的指导我如何预约宣传稿件,如何编辑团总支的月报---《广角镜》。田小康风趣幽默,书法和绘画作品有当代大师范增的韵味,他手把手的教会了我怎样制作宣传海报,怎样用排笔写出整齐美观的黑体字,怎样令黑板报看起来简洁清新,并且带领着我编辑一年一刊的《团的生活》,这一切都令我受益良多。有情有义的祝登义、聪明干练的高庆、志存高远的杨健、冰雪聪明的何晶……团总支的大家庭里,还有好多好多德才兼备的成员,令我记忆犹新。在这个大家庭里,还有很多彼此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就像一串记忆的珍珠,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毕业多年以后,团总支的成员依然像兄弟姐妹一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就像当初在学校一样。而为团总支注入这种精神活力的,就是敬爱的何群何老师,何老师漂亮美丽,温和善良,大胆放手让我们去做团的工作,积极为全专科所有团员服务,而她默默地在背后为我们寻找资源,解决困难。记得何老师鼓励我们,”你们要努力做“万金油“,就是说要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何老师的话简练而有力,时刻都鼓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在成都航校,还有许多兴趣小组,丰富了大家的课外生活,激发了大家创造创新的能力。不过人气最高的,肯定就是航模小组!每一次校运会的开幕式,引起最大惊叹和轰动的都是航模小组的表演。当时令我无比意外和兴奋的,是完全不懂航空动力学的我,居然有幸被易磊隽老师招入航模小组!易磊隽老师年轻帅气,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幽默大方,精力充沛。他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来成都航校教授我们“机械原理”这门功课,而且还是9314班的辅导员。他教学任务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繁重,但是他一直热爱钻研,对航模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依然记得,他给航模小组讲课的情景:一会儿在黑板上快速书写空气动力学公式和基本概念,一会儿手拿着模型,比划着,为我们仔细的讲解航空原理,一会儿又向我们提出有趣的问题;还记得他在航模活动室里,逐一的指导我们每一个成员,从画航模加工图纸,到打磨机翼桁条,到用热缩膜给模型蒙皮,然后直到航模组装完成,以及每一次户外训练……他总是耐心而且专业的指导着我们;还记得他带领着我们参加了在凤凰山机场举行的成都市航模比赛,刘毅在当时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是我们航模队的骄傲!离开学校之后,听说易老师还组织了滑翔伞兴趣小组。最近,又欣闻易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国际先进材料与工艺技术学会(SAMPE) ”主办的2015国际大学生超轻复合材料桥梁竞赛,勇夺冠军!祝贺易老师!

四年时光,转瞬即逝,把我们从懵懂的少年培养为对国家,特别是对航空业有用的人才,开启了我们人生的大门。恰逢母校50周年大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祝福母校在“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指导下,越办越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添砖加瓦!创造更多的奇迹!
(审稿:邹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