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性学院国家示范高职建设
原学院院长助理、国家教学名师 李学锋教授
个人简介:李学锋,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1985年03月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调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1988年任模具教研室主任,1997年任机械工程系主任,1999年任教务处长兼高教研究所所长。中共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第二届党委委员。国家教学名师、中组部第一批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负责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书)5本,其中:《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均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曾获省突出贡献专家、省劳动模范、省高校优秀党员、部先进生产者、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翻开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画卷,可以看到学校1994年至2015年这21年的变迁。有一段历史,在学院发展建设中可圈可点,浓墨重笔,那就是2006年-2010年。在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学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院一跃进入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第一方阵,成为全国瞩目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辉煌背后蕴含着甜酸苦辣,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教高[2006]14号文件吹响了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号角,全国高职院校纷纷行动,四川省在2006年8月启动了省内预评推荐工作,第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院校列入名单: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项目注重的是内涵建设,我们学院虽然没有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但因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表现突出,也进入评审行列。经过激烈角逐,成都航院和四川工程职院被遴选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评审。
怎样写国家示范院校项目建设方案和可行性论证方案就成为最大的难题。
在教育厅指导下,到西南交通大学向专家讨教“211”大学申报材料的撰写框架,在经验丰富的黄清源同志指导下,一群中年人和几个年轻人,经过三个月的反反复复,日日夜夜修改,终于走到国家评审平台。院长吕光军同志为了这次答辩,不辞劳苦练习普通话,教育厅唐小我副厅长与学院的同志们一同在北京,备战申报答辩,并申报成功。 2006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投资3500万,省财政配套3500万,行业投入与自筹3000万。
在示范院校建设之前,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原值是3400万元,这一下子给这么多钱,大家兴奋之余,当时对如何处理这么大一笔项目资金都感觉不知所措了。
教育部要求,建设单位修订建设方案,直至通过方可开展建设。
在撰写内容上,学院内部产生很大分歧。有的领导建议按照国家文件要求去思考,让建设什么就建设什么;有的领导说做基本建设,有的领导说文化建设,等等,等等。在那个时候,办高职院校才8年,连高职内涵建设怎么回事还没有搞清楚,文化建设是什么??在懵懵懂懂中,大家按照不同领导的不同指示,日夜奋战修改方案,没有底气拍脑袋写,多少个夜晚,吕光军院长和陈玉华副院长带领大家逐字逐句修改建设方案,张蕴启副书记和魏春霖副院级调研员积极做好保障服务,常陪着大家到深夜。每天半夜的夜宵最馋人,大家吃了就像打了鸡血,夜战到临晨3点是常事,每次到大家精疲力尽之时,魏春霖副院级调研员就会自报奋勇去打印装订上报教育部,但一次又一次都以‘不通过’打回来,大家不知所云了。
到企业进行深入调研
院长吕光军同志带领大家找原因,教育部明确示范院校项目就是做内涵建设,首先明确什么是内涵?深刻理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家决定先走出校门,开展调研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到行业企业寻找合作伙伴。
2007年4月,大家带着调研结果、校企合作的协议、对内涵建设的深刻理解,坚定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示范院校建设工程,将示范院校建设与实施学院“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增强学院办学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紧密结合。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教育研究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社会服务和示范辐射,探索校企合作建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并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日益发挥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写到第24稿时,大家兴奋了,因为找到了建设方向,明晰了建设内容,知道要干什么了!!很快,教育部、财政部批复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都航院的建设方案,共435项建设任务。
24稿的形成过程,是学院院领导和教学片中层干部至上而下,自下而上办高职教育价值观的统一过程、也是教育管理能力成长的过程。
示范建设项目也许是没人攀援的崎岖,也许是万人接踵的坦途。心宇迷茫,抑或大彻大悟,成功或者欢愉是一个过程,挫折或者悲切也是一个过程。
如何推动建设?学院领导召开全院教职员工动员会,会上领导讲话振奋人心,全程热血沸腾,会后偃旗息鼓,从方案批下来到7月,毫无进展。7月,教育部组织第一批高职院校的教师到德国学习。
与德国专家交流
一个专业队三个(类)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名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我这个教务处长属于第三类人被选上。在国家第一批赴德学习的三个专业团队中,学院安排了9个人参加。这次赴德学习,最重要的是接受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最遗憾的是没有掌握基于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但是,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用到项目推动上,见效了!!项目办与教务处联手首先顶层设计,以项目任务方式系统推进,以规范教学文件的方式,落实教高[2006]16文件,以竞赛的方式普及课程改革成果。
在当时,经常开全校教师大会,解放思想,统一思想,落实建设任务,以免信息衰减。凡参加学习者,只要填写了学习单并提出意见就有奖,讲座者被批判但没有奖金。此举大大激发了教师的求知欲,原本只在示范项目重点专业中推行课程改革,群众的热情已经势不可挡,自觉践行新的规范,自觉加入课程改革队伍,群众推动建设项目向前。在老校区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老师们能写出那样高水平的课程改革成果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又是必然结果。
记得教育部给学院下个任务,要求2007年11月到北京介绍师资队伍建设经验,院长吕光军同志让我代表学校去介绍,我万分为难,因为课程改革刚刚开始,教师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滞后于课程改革需要,可军命难违,我跟吕光军院长说:我只会讲真话,否则我就不说了。吕院长说:好吧,讲真话。
这天大会堂座无虚席,上千人参加本次会议。大会安排马树超教授、陈解放教授坐台上,对每一位发言者点评。我用20分钟讲述了非常稚嫩的“3343”,最后真实说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教师们的理念、模式与技术问题,正是真实地汇报示范建设课程改革的现状,让“3343”显得格外迷人和高大上。
从2007至2009年9月前,第一批示范院校被教育部集合到一起进行建设成果交流,交流的内容分为理念、模式与技术三个层面,学院每一次都被安排介绍技术层面的汇报。我不知多少次代表学校走上讲台,汇报学院示范建设的专业、课程和管理情况,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产生不同凡响,但是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和学校的银河、黄燕老师在上海代表学校介绍课程改革,原本给1个半小时时间,后来告知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一,三个人没有经验,采取加快语速的方式弥补时间,结果台下的人都没有听懂!散会后,有位老校长对我说:小李啊,以后别讲了,你讲的内容把握得好就是先进,把握不好,要么成先烈要么成先驱,今天你就是先烈啊。我听了此话,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心里委屈极了,我很感激地对这位院长点点头,但什么也没有说。内心却突然坚强:“历史即赋予我们这个使命,绝不辜负”。
树木从泥土中吸取营养,英雄从人民中得到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示范建设的日子,在学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全院上上下下、老老少少说的、做的全是与示范相关的事,学院空前的团结,众志成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1)学校在战略层面、机制层面、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系统设计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学院实施“名师工程”,构建“一个机制”、加强“两个环节”,实施“三个计划”,加强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整体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建成 2个国家教学团队、 4个省级教学团队、 2名国家教学名师、 3名省级教学名师、 1名全国模范教师、 2名全国优秀教师。
3)创新高职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由150名教师共同编著了一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专著,指导国内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建设,本校教改成果更加辉煌: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使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新增省级精品课程21门,使省级精品课程达到32门;新增院级精品课程30门,使院级精品课程达到63门;建成共享的网络课程123门 。基于6个重点专业建设的课程开发成果,建成了包含6个专业教学资源、面向全国教师、学生和自由学习者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共享示范建设成果。
4)建成6个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实施需要为驱动,为实习教学资源(实训基地、仪器设备)赋予了明确的教育内涵,采取“引厂入校”、“校企共建”、“教学工厂”方式,建成了6个面向以航空工业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民航业和区域经济,集“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5)取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08年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
由高教社出版课程开发专著1本和6个专业教学标准。
我们在建设中始终记住示范的使命,做好自己的事,还要帮助别人做好正确的事。学院面向四川省高职院校举办了三届“说专业”和“说课程”等示范活动,推进了本省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步伐。先后选派30余人次院级以上名师为6所高职院校开设专题报告、进行示范教学200余学时;接待受援学校近百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我院相关岗位进行1周至3个月的学习交流;组织受援院校106名学生来校短期实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次赴对口支援院校进行指导和交。先后帮助、指导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对口支援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这些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学院还先后受教育部委托,在07、08、09年承办“中德师资培训班”,推广我院的“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来自全国各地93所高职院校的400余名受训学员,已成为各学校的课程改革骨干,并取得课程改革成果。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协作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系会议,面向全国高职院校推广课程开发经验和方法,受众数千人次。有百余所高职院校1000多人来校学习内涵建设经验,改革成果得到广泛地推广。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3月,受教育部委托,由副书记张蕴启带队,学院一行13人前往德国,到中国高职学员曾学习过的各个德国教育机构去交流,10天时间与德国教育部门、教育专家、教师交流了“3343”高职课程开发模式,得到了德国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为中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化交流,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年示范项目建设中,先后培训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1700多人;为成都学院等院校开展金工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3200多人;为空军航利集团等十余家企业培训员工5000多人;与省劳动厅合作,承担了四川省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能鉴定、考证工作,三年来累计鉴定、考证学生达到23.7万人次;承担X型航空发动机工装设计等横向科研、生产、培训、技术研发等17个项目,共计500余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示范院校建设三年期间,学院共培养高职毕业生5000余名,主要就业于以航空业为主的国防科技工业、民用航空飞机维修及军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服务等行业从事一线技术岗位。
通过三年的建设,学院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三年时间毕竟是短暂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和实践远没有结束,虽然6个示范专业和课程改革建设取得辉煌的成绩,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永恒的主题,紧跟产业、行业、职业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长期的、艰苦的,需要学院营造一个平静、温和、蕴含着激流思想的和谐氛围,一个培育教学大师的土壤,一个以从事教师事业为骄傲和光荣的环境,一个师生为学院争得荣誉而得到万人尊重的空间,到那个时候,学院肯定会有一大批具有坚定信念、坚强韧性和持之以恒努力的教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院美好的愿景而努力奋斗。
我为自己能够遇上学院承担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使命这个时期而感到庆幸,我为自己能在这个时期为学院做成点事而感到欣慰,更为自己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高职教育改革之路,国家已经指明了方向,有去处总该风雨兼程, 哪怕只看到转瞬间的风卷云舒;有路总该迈动矫健的双脚,那怕只留下额头间的热汗漉漉……
(审稿:魏春霖 邹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