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骤然想起的电话铃声——留校工作的老同学王龙的校庆约稿任务,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30多年前的学生时代。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汇聚成一部人生旅程的开篇剧。片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几个大字:感谢母校!感恩师长!
7903班们的学生时代,整个校园满满是刻苦学习的浓浓气息。那是一个理想主义聚集的年代,“树雄心,立壮志,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成为课本扉页的最常见自励标语。“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就是学习生活的日常轨迹。每一天,从早自习开始到晚自习下课,教室,留住了我们最多的青葱岁月。
我们7903班的教室,一开始在1号教学楼四楼,后来转到新建的2号教学楼三楼,两间教室的布局基本一样。教室的采光很好,左面全是窗户,近处的道路和农田尽收眼底,远方的村庄和工厂错落有致。教室正前方是讲台和黑板,讲台对面墙上也有一块磨毛玻璃的黑板。上学几年间,这块小小的黑板,就是“7903班报社”的平面媒体了。
1979年秋季入学后不久,班主任老师召集我们成立了“7903班报社”,其实就是3个同学组成的黑板报编辑小组。我负责征集和编写稿件,唐来盛擅长书法负责板书,幸国华擅长美术负责美工。
没有办过板报的我,接受任务后真不知道如何下手。班主任老师似乎对此“明察秋毫”,耐心的交给了我课本上没有的许多道理和知识。经过不断实践的锻炼和总结,慢慢摸到了一些门道。小小的黑板报,学校和班级组织各种活动的精神在这里宣传,同学们的好人好事在这里获得点赞,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善于学习的好方法在这里分享,励志警句和经典故事成为了精神食粮。图文并茂的黑板报,成为了教室里的一道风景线。
板报定期更换,每次都是在晚自习下课的9点之后。唐来盛、幸国华同学对板报设计和制版的标准从不放松,很多时候板报已经基本完工了,当他们觉得不满意时,就会全部擦掉从头再来。为此,常常干到深夜才收工。辛勤努力也给了我们收获的喜悦,第二天当同学们围聚在黑板报前七嘴八舌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感觉那就是成就感啊。
7903班是我校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的第一个班,在录取率很低的七〇年代末期,班上的同学都是各中学的学习尖子。来自巴山蜀水四面八方同学们,在一起亲如兄弟姐妹,生活上互帮互助,学习上互励互学,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历历往事浮现脑海,成绩荣誉记忆犹新。成都市中专田径运动会短跑记录被我们刷新,学校田径运动会团体冠军被我们摘取。难能可贵的是,7903班曾获得了四川省先进集体,7903班团支部获得成都市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
这些成绩和荣誉,属于学校和系领导,属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属于刻苦学习、团结进取的7903班全体同学。方寸之间的黑板报,是不是也有一份小小的作用呢。在没有网络、看不到电视的时代,黑板报确实起到了一些宣传导向作用,营造了优良文化氛围,促进了班级团队建设,传递了刻苦向上的正能量。
编辑黑板报,给了我们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我们总结出一些办黑板报的心得体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一双发现和挖掘素材的“新闻眼”;上级的精神,要识别并转换为学生式的话语风格;黑板面积有限,写稿要语言精练,抓住重点;组稿和编制工作,要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团队作战;兄弟班级的黑板报,要虚心学习、善于借鉴……参加工作以后,我先后担任过团委书记、经营经理、技术管理干部,办黑板报的这些心得,对我都有帮助和启发。幸国华同学毕业分配到株洲331厂,由于有学校的办报经验,曾抽调到厂团委担任了多年的《南方青年》厂报编辑。
母校五十华诞,学子思绪万千。母校的培养,师长的教育,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母校是我们成航学子人生道路的起跑线,是母校为我埋下了“航空报国”信念的种子,是母校为我奠定立人立德的根基,是母校为我夯实职业技能的基础。
黑板报版面虽小,已经成为我美好的人生记忆。办报工作虽小,使我得到了学习、锻炼和成长。黑板报给予我的点点滴滴,就是母校和师长给予我的许多许多道理和知识的缩影。
7903同学们年过半百已不再年轻。五十华诞的母校一路走来,几度风雨,华丽转身,永驻青春。
深情感恩师长!母校永记我心!
7903班 晏效锋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