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被誉为“巨浪之父”,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交给国家导弹事业,在其生命垂危之际,还在讲着“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1916年,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童年时期,黄纬禄在读书之余,最喜欢玩的游戏便是竹蜻蜓,年少时的梦想,就此埋下了萌芽,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竹蜻蜓”化作一枚剑指天窖的导弹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支撑。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在中国的领土上,山河破碎社会动荡。
刚参加工作的黄纬禄,看着风雨飘零的祖国,一心寻求救国之法,最终选定了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4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恰逢二战,他经历了一次与死神擦肩的恐怖导弹袭击,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导弹,第一次见证导弹的巨大威力。自此,这个拖着烈焰的神秘武器,便成为了他心头刻骨铭心的一块烙印,他预感到了这股强劲力量,对于悍卫国家主权,保护领土完整的重要性,一定要学会如何制造导弹,二十九岁的黄纬禄,即刻便为自己立下了,人生第一份军令状。
1947年10月,黄纬禄在谢绝了英国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之后,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学成归国,期盼在祖国的土地上,施展自己关于导弹的全部理想与抱负,本着实业救国的决心,毅然进入无线电研究所,担任科研人员。
1956年,钱学森在中南海作的,关于'两弹'建议的一场报告,深深触动了黄纬禄的内心,也许是命运使然,他随即被抽调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担任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然而当时中国导弹的基础几乎为零,苏联更是单方面毁约撤走了全部专家,面对四面楚歌的境地,黄纬禄和他的团队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心血与精力,通宵达旦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们如饥似渴地利用着一切时间学习攻克导弹飞行中的各项技术难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的水平。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导弹零的突破,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
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10年的时间,黄纬禄和他的团队做到了,用实实在在的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导弹不再是以前一穷二白的境况了,它拥有了崭新的色彩。目睹着越飞越高的导弹,他们心潮澎湃,振臂高呼,它没有辜负国家的期许,它像真正的巨浪一样气贯长虹,撼天动地,“巨浪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成为了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国际地位,黄纬禄也被冠以了“巨浪之父”的荣誉称号。
黄纬禄还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成功研制出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视中国导弹事业高于一切,零基础面对任何艰难困苦,他都默不作声地咬牙坚持着,只为有朝一日能够让祖国有足够的底气与实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所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彪炳史册的科学成果,更是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的科研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