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隐姓埋名、终身报国

发布时间:2025-03-07 来源:

来源:央视网2016年10月27日

1987年,一位满头白发、年过花甲的老人将一份报纸寄给母亲,《文汇月刊》,这本是一份普通报纸,1987年这份月刊上刊登了一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尽管这份月刊中没有提及他的名字,但是这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报告文学中提到他爱人的名字——李世英!

这位老人为何特意将这份报纸寄给自己的母亲。

IMG_256

原来,这位老人已经三十年未曾回过一次家,这期间就连他的父亲去世,他也未能回去送父亲最后一程。

老人大学毕业后拥有安稳工作,但30年来从未回家过,亲人也不知道他工作是做什么的,一度被兄弟姐们和母亲误认为“不孝子”。

1987年,这位老人母亲收到儿子寄来报纸后,当母亲看到有“李世英”字眼时,母亲才明白,原来亲人口中三十年不回家的“不孝子”一直从事研究中国核潜艇;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IMG_257

黄旭华母亲当即叫来所有兄弟姐们,说了这样一句:“三哥的事情,要理解”!

黄旭华院士听到这句话后,泪流满面。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回家探视母亲,30年后再相见,95岁的母亲和62岁的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此时黄旭华已经两鬓斑白的老人。

面对事业,面对亲人,黄旭华眼含泪花对母亲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为了祖国事业强大,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默默无闻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祖国核潜艇事业。

“深潜”三十年报国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一个乡医之家,中学时期,正值抗战时期,面对祖国大好河山饱受日军飞机狂轰乱炸,出生于海边的华旭华从小立下报国之愿。

1945年,黄旭华接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书,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院士选择造船系。

1949年,黄旭华院士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控核武器超级大国不断对我们实行核恐吓、核讹诈。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院士成为这其中一员,1958年,黄旭华院士调到北京海军,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担任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设计师。

IMG_259

1957年元旦,黄旭华院士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的母亲对他说:“工作稳定了,记得常回家看看”。

他的亲人谁也没想到,此后三十年,黄旭华院士再也未回过一次家,他的父母兄弟姐们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直到1987年,黄旭华院士的母亲从《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报告文学中才得知儿子工作性质。

IMG_260

攻克大国利器

核潜艇,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这完全是一个陌生领域,黄旭华所在的科研团队谁也没见过核潜艇。

核潜艇长什么模样,该如何设计,毫无依据。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困难再多,只要用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面对外国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科研团队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始搜索一切关于核潜艇资料。

无中生有,恰巧黄旭华院士得到一个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通过对核潜艇玩具模型研究和拆卸,这才初步了解核潜艇模样。

在了解核潜艇模样后,黄旭华所在团队开始探索核潜艇体线型设计,黄旭华院士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当时常规潜艇采用是流线型。

IMG_261

经过夜以继日的实验和技术论证,黄旭华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选择最先进、技术难度最大的水滴型艇体。

确认艇型方案有多艰难?

世界第一艘核潜艇是在美国诞生,作为核潜艇的领头羊,美国为了建造同类型核潜艇,事前建造了一艘常规动力水滴型潜艇,然后再将核动力装置安上去。

为了论证艇型方案,华旭华院士带领团队通过大量风洞试验,获取丰富实验数据,为论证水滴线型艇体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在计算数据时,我们科研人员手中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只能依靠算盘,将实验数据一点点算出来,为了一个计算数据,科研人员只能夜以继日地计算。

此外,在涉及到上艇设备时,黄旭华所在科研团队采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

核潜艇作为镇国利器,建造技术相当复杂,去内部涉及到成千上万各个零件,为了将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仪器、电缆等合理布局在核潜艇内部,黄旭华院士夜以继日调整设计。

IMG_262

在黄旭华院士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下,1970年,黄旭华和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隐姓埋名三十年,终身无怨无悔

核潜艇被誉为“镇国利器”,在于它在深海中的隐蔽性,在核大战中,核潜艇生存率最高,在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核潜艇可以作为反制敌国镇国利器,这也是核潜艇成为各大国之间争捧对象。

核潜艇研究成功了,但能否形成战斗力,在于核潜艇能否承受极限深潜,这是一项风险性很高的实验,历史上,美国和苏联都为此付出过惨重代价。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院士亲自上艇参与试验,和100多名技术人员,一米一米下潜实验。

核潜艇下潜承受压力有多大?

在深潜实验中,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压力是1吨多,长达100多米的核潜艇,它的上面任何一块钢板炸裂、一条焊缝破损、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甚至是死亡。

核潜艇下潜后,随着下潜深度不断提高,舰艇内不停地发出“咔嗒”声,所有人员都悬着一颗心。

IMG_263

对此,黄旭华院士镇定自若,他心理清楚核潜艇每一个数据,每下潜至一个深度,了解完所有汇报数据后,黄旭华院士指挥继续下潜,一直到突破水下300米,核潜艇一切运转正常,核潜艇深海下潜实验获得成功。

新纪录诞生,在场所有人员都沸腾了;黄旭华院士兴致勃勃赋诗一首: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遥想当年,毛主席誓言:“一万年也要搞出核潜艇”。

华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载,是他和所有科研人员,一起默默无私奉献,筑起祖国深海利剑。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东七路699号
邮编:610100
邮箱:bgs@cap.edu.cn
电话:028-88459369 88459301 8845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