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舜寿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中国航空的一代宗师”。他在中国飞机设计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才,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舜寿出生在浙江省吴兴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的熏陶,徐舜寿从小坚毅、好学和进取精神,16岁时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组。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学习了塑料零件制造技术,之后在麦克唐纳飞机公司进修并参加了飞机设计工作。
回国后,徐舜寿以满腔热情投身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中。1956年8月在沈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徐舜寿任主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克服了技术资料匮乏、设计经验不足等困难,成功设计并试制了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飞机——歼教1。该飞机于1958年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少数能自主设计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列。徐舜寿强调飞机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和技术水平,反对盲目追求高指标。他主张通过设计实践培养人才,推动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走向自主创新。
之后,徐舜寿参与或主持设计了初教6、强5、轰6、运7等多型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机型谱系奠定了基础。其中,初教6至今仍在生产和出口,强5成为中国首架超音速强击机。
徐舜寿还参与“两弹一星”工程,他领导了核试验取样器的设计任务(代号09工程)和用飞机投放氢弹的可行性研究(代号816任务),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舜寿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为我国飞机设计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编写了《飞机性能捷算法》,编译了第一部《英汉航空工程名词字典》,翻译出版了《飞机构造学》、《飞机强度学》,这些书籍成为中国航空院校的教材,推动了航空技术的普及。文革期间,仍抱病编译了《飞机寿命》一书,并合作选编了《疲劳译文集》,这些书籍成为中国航空院校的教材,推动了航空技术的普及。他非常重视科研队伍的培养,亲自组织编制了各专业的《基本功大纲》和《设计员手册》,是当时国内唯一可行的飞机设计依据。
同时,徐舜寿注重人才的培养,他认为飞机设计需要两种人才:常规的快手和关键的专家。在徐舜寿的培养下,造就了一批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之才,如两院院士顾诵芬、工程院院士屠基达等等。
徐舜寿的一生是为中国航空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他不仅是中国飞机设计的奠基人,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