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玉藻——航空报国、勇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3-03 来源:

巴玉藻被誉为中国航空的先驱,字蕴华,1892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属于蒙古族移民,被后代选为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之一。由于从小便聪慧好学,14岁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学习成绩优异。18岁时被选派到英国留学,攻读机械工程系。后因一战转赴美国深造,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仅用9个月就修完了课程,并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巴玉藻到美国寇蒂斯飞机制造公司工作,后到波音和通用等飞机研发制造公司实习,巴玉藻和同学们胸有大志,勤奋学习,从飞机设计、制造到钳工、锻工等工艺无不深入研究实践。他既当技术员,又当工人,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最终熟练地掌握了飞机制造理论。1916年,巴玉藻被寇蒂斯飞机厂聘为设计工程师,通用飞机厂聘其为总工程师。

尽管美国飞机制造厂工程师的待遇优厚,但是巴玉藻始终牵挂中国的航空业发展,1917年冬,巴玉藻毅然回国,以满腔报国之志,开创祖国的航空制造事业。

巴玉藻与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几位同学好友回国后,就到民国海军部申请创办航空事业,满腔热血感动了海军部官员。后来,海军部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拨5万元开办经费,批准其在福建的马尾建厂。海军当局委任巴玉藻为飞机制造厂飞机工程处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为副主任。小型飞机厂草创成型后改称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几位青年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中国飞机制造事业的大任。尽管场地差、经费少、人才缺,面对种种困难,巴玉藻都没有退缩。

飞机制造厂建立不久,海军部又在福州成立了海军飞潜学校,专门培养制造飞机和潜艇的专业人员,并责成巴玉藻等人负责。巴玉藻等人克服重重困难,系统教学,严格训练,在六年里培养了一批飞机制造专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专业技工、徒工等。他自豪地讲:“我们中国人一点也不笨,非常聪明,只要把图纸交给他们,再加以指导,他们就可以把飞机造出来。”

1919年8月,在巴玉藻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水上飞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23年,孙中山先生接见了巴玉藻,热情肯定和鼓励他坚持中国飞机制造和航空事业的创举。

巴玉藻所处的时代,当局并不完全支持巴玉藻的事业,反而百般刁难,任意扣压、挪用可怜的拨款,使飞机研究制造事业困难重重,难以为继。尽管如此,巴玉藻和同事们仍制造出15架飞机。尽管经历了军阀混战、台风侵袭、敲诈勒索等天灾人祸,但都没有动摇他航空报国的决心。

1928年,巴玉藻参加德国柏林万国航空展览会,中国飞机因制造精良而获奖。在展览会考察期间, 巴玉藻敏锐的发现单翼机的发展趋势,由于没有助手和随员,巴玉藻白天参观,晚上绘图,经常工作到深夜。从外国回来后即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着手研制新型军民两用单翼飞机。然而天妒英才,1929年6月,巴玉藻因中毒意外去世,年仅37岁。

巴玉藻致力于中国航空事业,自1917年到1929年的12年间,由他主持设计制造出各种型号飞机15架,培养出飞机制造专业工程师17人,技术工人500人,他还留下了许多专业著述,为中国飞机制造留下许多宝贵资料。

巴玉藻为中国航空事业竭忠尽智,鞠躬尽瘁,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矢志复兴的拳拳赤子心。其情也浓,其诚也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东七路699号
邮编:610100
邮箱:bgs@cap.edu.cn
电话:028-88459369 88459301 8845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