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的导弹人生

发布时间:2023-06-25 来源:

 

 

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这是一位将自己毕生精力,都交给国家导弹事业的飛辈老人,在其生命垂危之际,依旧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回顾往昔,他的一生远离鲜花与掌声,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铸就了中华'神剑',谱写了较龙'出水,'巨浪'冲天的丰功伟绩,黄纬禄的'导弹人生',学习时代先锋的科研精神,1916年,黄纬禄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

童年时期。黄纬禄在读书之余,最喜欢玩的游戏便是竹蜻蜓,看着天空下,不断旋转上升的竹蜻蜓,他总是忍不住想,把许多竹蜻蜓组装在一起,底下放个炸弹,它是不是就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年少时的小小梦想,就此埋下了萌芽,只是谁也不曾料想到,简简单单的竹蜻蜓,有朝一日竟会化作,一枚剑指天窖的导弹,一枚剑指天弯的导弹,成为中华民族脊梁的支撑,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在中国的领土上,山河破碎社会动荡。

 

满目皆是一片疮瘦,届时刚从中央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黄纬禄,看着风雨飘零的祖国,一心寻求救国之法,最终在无数次的思考与纠结后,他选定了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45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恰逢当时正值二战,黄纬禄亲眼目击了,纳粹袭击伦敦的一幕幕场景,甚至经历了一次,与死神擦肩的恐怖导弹袭击,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导弹,第一次见证导弹的巨大威力,自此,这个拖着烈焰的神秘武器,便成为了他心头刻骨铭心的

一块烙印,他预感到了这股强劲力量,对于悍卫国家主权,保护领土完整的重要性,一定要学会如何制造导弹,二十九岁的黄纬禄,即刻便为自己立下了,人生第一份军令状,1947年10月,黄纬禄在谢绝了,英国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之后,怀着一腔赤子之心学成归国,期盼在祖国的土地上,施展自己关于导弹的全部理想与抱负,作为海外留学的高材生,黄纬禄回到国内后,当下便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橄榄枝,面对纷呈繁杂的选择,他没有抛却初心,

本着实业救国的决心。毅然进入无线电研究所,担任科研人员,1956年,钱学森在中南海作的,关于'两弹'建议的一场报告,深深触动了黄纬禄的内心,也许是命运使然,他随即被抽调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担任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然而当时中国导弹的基础几乎为零,苏联更是单方面毁约撤走了全部专家,面对四面楚歌的境地,黄纬禄和他的团队秉持着,生在永定路的铮铮誓言,自力更生,在戈壁荒滩上默默无闻地,挥洒着拼搏的汗水,作为总负责人,黄纬禄更是以身作则。

 

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心血与精力,通宵达旦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如饥似渴地利用着,一切时间学习攻克导弹飞行中的,各项技术难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的水平,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导弹事业逐步取得了,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巨大进步,一个震惊世界的全新篇章正在被谱写,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导弹零的突破,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

 

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10年的时间,黄纬禄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他们用智慧与毅力撰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用实实在在的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导弹不再是,以前一穷二白的境况了,它拥有了崭新的色彩,与此同时,传奇还在延续,1982年10月12日,一条喷火的较龙',从渤海海面腾空而起,以势如破竹的姿态直飞蓝天,在海天之间描绘出了,一幅辉煌壮丽的景象,这条较龙’寄予了,总设计师黄纬禄,和所有相关技术人员的全部希冀。

 

目睹着越飞越高的导弹,他们心潮澎湃,振臂高呼,它没有辜负国家的期许,它像真正的巨浪一样气贯长虹,撼天动地,巨浪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成为了,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国际地位,黄纬禄也被冠以了,'巨浪之父'的荣誉称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光芒的背后,是一个被疾病拖垮的赢弱躯体,66岁的黄纬禄瘦了整整11公斤,饱受多种病痛的折磨。

他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填补导弹事业,可对此,黄老却表示,11公斤可以成就,一个民族的希望与骄傲,此生无悔,黄纬禄还提出了'一弹两用'的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成功研制出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带着对导弹的万千眷恋悄然离世,自此之后,茫茫戈壁,再无他意气风发,一往无前的身影,黄纬禄的一生。

视中国导弹事业高于一切,零基础,面对任何的艰难困苦,他都默不作声地咬牙坚持着,只为有朝一日能够,让祖国有足够的底气与实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用自己单薄的血肉之躯,扮演了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党和国家释放了,自己全部的光和能量,他所遗留下来的,不仅是彪炳史册的科学成果,更是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的科研态度。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东七路699号
邮编:610100
邮箱:bgs@cap.edu.cn
电话:028-88459369 88459301 8845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