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军工精神 推动先进军工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6-25 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2012

当前,军工行业正认真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在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批示精神,扎扎实实地推动军工文化建设。为进一步统一和提高认识,更好地扩大军工精神的影响力,提升军工文化的宣传效果,《国防科技工业》杂志于3月21日和3月30日组织召开了两次“军工文化座谈会”。

座谈会邀请军工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守信,军工文化协会秘书长苏青云,兵器工业总公司原办公厅主任蔡寅生,中航工业经济技术研究院分党组书记谭振亚,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宋毅军,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军工文化》杂志主编姚远,“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文学创作室主任伍献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刘昊,《中国航天报》社社长助理宋丽芳,《中国航空报》社副社长、副总编魏轶群等来自行业内外的军工文化和媒体专家,围绕弘扬军工精神、建设先进的军工文化进行了交流。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军工精神的内涵、历史传承和时代意义,并就如何贯彻落实2012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强传播效果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深入认识和理解军工文化和军工精神

军工精神是军工人用生命与汗水诠释的价值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是无数军工人用生命与汗水诠释的价值观,是人民军工80多年来发展历史积淀的精华,是推进国防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80年的风雨历程里,人民军工在为人民战争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装备和急需的民用产品的同时,培育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军工精神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是军工产业大军在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文化自觉。

人民军工奋斗的动力来源于军工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军工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军工文化体系,必须要突出军工人“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精神之魂,更是军工文化之本。军工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军工文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军工文化的发展与建构也沿着军工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脉进行。

军工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军工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军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优秀文化,是军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在建设人民军工事业的豪迈画卷中,军工行业作为高科技事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淀了许多光荣的历史传统,创造了诸多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军工文化体系。特别是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军工精神和“祖国至上、服务国防”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军工行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落实军工文化建设成为军工行业必然的趋势和必须的工作要求。在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极为浓厚的军工行业,落实军工文化建设成为必然的趋势和必须的工作要求。军工文化是军工行业改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行业发展的软实力,是行业的命脉所系。推动和加强军工文化建设,是军工行业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途径和实际行动,军工文化建设要始终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列。当前,具有军工特色的保密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和型号文化以及三线文化正在全行业落实。同时,班组文化、廉洁文化、劳模文化等军工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更是深入人心。军工文化已经从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力量,成为了企事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军工文化必然会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整合资源 做大做强军工文化产业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组建发展产业集团的步伐。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体现有别于传统军工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用人、管理、分配等方面实行市场化,尽快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市场的企业主体;要努力建设先进军工文化知名品牌,以创新的观念和丰富的内涵,创造几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引导人们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专业品牌,使其成为军工人以及整个社会军工爱好者的精神载体,甚至成为军工产品、军工人在社会的代言品牌。为此,要在制定《军工文化产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指标统计体系和考评体系,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组建发展产业集团的步伐。通过发展报刊媒体、网络动漫、影视制作、节庆会展、图书出版、工业旅游、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以此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市场秩序,壮大军工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构建军工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军工文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输血”思路。在提升理论研究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靠“输血”来建设军工文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军工产业的需要,必须整合军工文化资源,发展军工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化,进一步塑造军工品牌,弘扬军工精神。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军工行业具有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军工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到“四个结合”、“两个重点”和“五个环节”。军工文化的社会传播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形态非常相似,军工文化有宏大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民族情结、全面的社会影响、庞大的话题资源,此时发展军工文化可谓良机难得。发展军工文化产业要注意“四个结合”,即理念的升华与神秘感的运用之间的结合,产品的特殊性与大众的接受度之间的结合,对内的深耕挖掘与多媒体的运用之间的结合,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结合。同时,要抓住资本运作和跨界融合这“两个重点”。一方面,要借助资本的运作,真正实现军工文化对大众传播的引导和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主动地把界限延伸出去,实现跨界融合和军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好军工文化产业,“五个环节”必不可少。第一,要“做策划”,这是一个制造话题的过程;第二,要“做规划”,寻找可以用于军工文化宣传的新闻点,夯实基础;第三,要“做互动”,和主要诉求目标和人群建立广泛的公共关系;第四,要“建平台”,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第五,要“树标杆”,通过建立品牌形象实现军工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把军工文化宣传做出声势产生更好的转播效果

“军工精神”是国防科技战线的“魂”,要力争在“军工精神”这座“富矿”中挖掘出“宝藏”。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24字军工精神深入人心,是历史赋予国防科技工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做好军工精神的宣传,一是要组织撰写诠释和解读军工精神的重头文章。二是组织创作文学作品,让“军工精神”广为流传。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作家、报纸、杂志和出版社有实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三是倾力制作反映军工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其在银幕上和荧屏占有一席之地,使军工精神家喻户晓。

通过行业媒体和社会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军工精神,以取得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军工精神是整个军工行业的精神凝炼,要加强对军工精神和军工文化的宣传,使之在读者中产生良好反响。一方面,报刊等媒体要通过专版、专栏等形式对军工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科研工作者进行宣传,潜移默化地把军工精神和军工文化传播给读者。另一方面,抓住宣传重大军工活动和重要军工人物的良机,造出声势,形成效果,扩大军工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社会公众和行业干部职工的认同感。同时,要尝试新媒体手段,使军工行业信息进入更大的受众群。

在军工精神的宣传上,选择最能体现军工人精神、最能触动军工人感情的元素进行重点宣传。在报道军工英雄、前辈的同时,也把视角对准一线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工人,这样更能得到认同。同时,借助军迷、网游、微博等新媒体和创新平台,举行军工的体验活动,让军工精神的宣传进入各行各业,深入人心。此外,在军工精神的宣传中,也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对军工精神进行深度的解读,对军工精神的提炼过程、各种精神的演变过程进行解读,请专家学者发表文章,有利于大家理解军工精神,为传播奠定基础。
使军工文化走入社会,行业媒体是很好的桥梁和纽带。它能起到最主要作用就是:一方面,在行业媒体中做到军工文化的社会化表达和传播;另一方面,联合外部强势主流媒体,对军工文化的社会热点进行专业化的权威发布及深度解析。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车城东七路699号
邮编:610100
邮箱:bgs@cap.edu.cn
电话:028-88459369 88459301 8845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