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1、课程沿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为了帮助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1987年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委)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必修课。1998年中央政治局专题讨论决定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要求将这两门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我校对2006年级学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取代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强化法治观念的一门课程。
整合后的课程建设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目的出发,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果之间的衔接,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讲解少量的经典著作及详细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原汁原味地准确、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课程。本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有说服力回答。本门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学习成才和法律制度、法制精神学习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章 次 |
教 学 内 容 |
|
绪论 |
第一章 |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第二章 |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
第三章 |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第四章 |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
第五章 |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第六章 |
培育职业道德 树立家庭美德 |
第七章 |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律精神 |
第八章 |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
二、课程设置概要
1、课程设置情况
在四年制本科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96 |
6 |
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8 |
3 |
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2 |
2 |
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48 |
3 |
5 |
形势与政策 |
32 |
2 |
专科学生开设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64 |
4 |
2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48 |
3 |
3 |
形势与政策 |
16 |
1 |
2、课程设置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第16号) |
(2)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教育部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
(见指导性文件)
“05”方案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从2006级学生开始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三、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1.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根据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与学生成才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高职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作用无可替代,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系列课程之一。
2.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详见表一)
本课程是我国大学生必学的素质教育类课程,是大学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一门实践课。
本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回答学生最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能够遵守法律,培养法律意识,通过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公民。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本课程肩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以适应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品质的要求。用人单位选才时非常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纪律规范言行的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踏实、尊重他人,敬业精神等。企业希望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强化责任感、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今后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3.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从总体来说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多学科知识,解决学生在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围绕高职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具体任务应包括:
1.按照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学生系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内容、方法和基本理论。 |
4.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道德评价标准,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加强自身修养,强化职业认同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的实践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
2.从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回答高职学生在人生、事业、理想、爱情等方面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有关德行修养问题。 |
3.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教育,以提高学生对法的信仰、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精神的培养和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 |
四、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 突出三大环节,知行合一,德能兼备
课程本着了解基本理论、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倡导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崇德尚能”高职德育模式探索,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力求体现科学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理性思辨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2. 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的支撑点
3. 模块化内容划分,以单元主题教学,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模块的前两个部分有比较明显的分块但又相互渗透融合并最终落实体现在第三部分。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体现了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并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问题放到了高职学生自我认识、群体交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从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和生动性。
4. 以项目实践组织课外教学,项目主导、任务驱动。
课程设计了六大实践主题项目,依据单元教学任务有实践教学方案。采用项目主导,任务驱动的方式。任务驱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学习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教学目标更加直观、易操作。因此,课程的专题讲授和实践项目都是在任务驱动下设计的。
序号 |
模块 |
实践教学设计 |
课时分配 |
1 |
绪论 |
实践主题一:认清历史机遇,树立职业理想
项目一:人生与创业——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
3 |
2 |
理想情操教育 |
3 |
人生价值教育 |
实践主题二:明确人生责任,坚定成功信念
项目二:追寻职业榜样——“劳模”人生轨迹评议 |
3 |
4 |
道德品质教育 |
实践主题三:锤炼道德品质,强化角色意识
项目三: “成功职业人”——角色责任与情感设计 |
3 |
5 |
基本法制教育 |
实践主题四:训练法律思维,遵守职业法规
项目四:模拟法庭——《劳动合同法》案件审理 |
4 |
6 |
职业规范教育 |
实践主题五:践行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
项目五:顶岗实践——“月周日”职业行动目标评估 |
3 |
课时总计:64课时(理论课时:48课时/实践课时:16课时) |
5. 教学过程“五段式”设计,逻辑上的演绎,时空上的拓展,遵循认知规律。
6. 适应高职特点,设计职业规范教育模块,提升人才职业素养。
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对课程内容略加调整,将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单独设计为一个模块,从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手,通过树立职业榜样、面向社会的“职业人”角色定位,到职业生涯中法律问题的解答以及学生顶岗实践中职业行动目标评估这一精心设计的序列化实践项目。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养成一体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职业成长。
提高职业素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
依 据 |
通行职业能力 |
通行职业品质 |
通行职业知识 |
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育
|
执行能力 |
职业精神、职业意识 |
合同法 |
分析判断力 |
奉献意识、责任意识 |
劳动法 |
社交能力 |
合作精神 |
社会保险法 |
沟通能力 |
竞争意识、 |
反不正当竞争法 |
就业、创业能力 |
创新意识 |
|
教学模块位置 |
第六模块 职业规范教育 6学时 |
7.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序号 |
教学方法 |
具体形式 |
1 |
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 |
演讲 、写作、辩论 |
2 |
项目式实践教学 |
参观、访问、调查 |
3 |
案例导学和阅读导引教学 |
采用启发式教学 |
4 |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 |
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 |
5 |
视频观摩互动教学 |
讨论、设问 |
6 |
工学结合教学 |
思想政治理论实习报告 |
五、课程教学载体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使用国家统一编印教材。本书是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材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教材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课程建设标准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
(教社科[2011]1号)
(见指导性文件) |
七、课程建设指导性文件及重要讲话目录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 |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
2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 |
二、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文件 |
1 |
《中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 |
2 |
教育部 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1号) |
3 |
《中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
4 |
《中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 |
5 |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教社科〔2007〕3号) |
6 |
《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
7 |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
8 |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政〔2011〕1号) |
三、四川省教育厅文件 |
1 |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督查的通知》 |
2 |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川教[2005]71号 |
重要讲话 |
1 |
振奋精神明确职责把大学生思政工作落到实处——袁仁贵 |
2 |
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教育新形势——李长春 |
3 |
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教育新形势——李长春(视频) |
|
|
|
八、课程总体设计
1、课程目标
总 目 标 |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 |
目
标
分
解 |
思想
认识
目标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 |
知识
修养
目标
|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
行为
能力
目标 |
(1) 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
2、课程内容结构设计
教学模块 |
教学单元 |
编
号 |
名称 |
与教材对应章 |
编
号 |
理论教学主题与课时分配 |
实践教学主题设计及学时分配 |
1 |
我的大学 |
绪论
|
1..1 |
适应人生新阶段 |
4 |
主题一:
认清历史机遇,实现角色转变 |
2 |
1..2 |
肩负历史使命 |
1..3
|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2 |
理想情操教育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
2..1 |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
6 |
主题二:
志存高远,坚定意志,成才报国 |
2 |
2..2 |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2..3 |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
第二章
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
2.4 |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
2.5 |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做忠诚的爱国者 |
3 |
人生价值
教育 |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
3..1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6 |
主题三:
明确人生责任,学会合理生存 |
2 |
3..2 |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3..3 |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
4 |
道德品质
教育 |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
4..1 |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
6 |
主题四:
增强公德意识,注重道德内化 |
3 |
4..2 |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
4..3 |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
4.4 |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
4.5 |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
5 |
基本法制
教育 |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
5..1 |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
8 |
主题五:
了解司法实践,训练法律思维 |
4 |
5..2 |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
5.3 |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
5.4 |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
5.5 |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
6 |
职业规范
教育 |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
6..1 |
增强职业意识 培育职业精神 |
6 |
主题六:
践行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 |
3 |
6..2 |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
6..3 |
事业与家庭 |
6 |
|
9 |
24 |
|
36 |
|
16 |
3、考核方式
序号 |
考核方式 |
权重 |
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评定 |
备注 |
1 |
课堂抽查 |
0.05 |
40% |
如学期为考查课则以1—4种方式为主,以百分制打成绩,作为下学期考试的平时成绩。 |
2 |
课外作业 |
0.1 |
3 |
课堂教学参与 |
0.05 |
4 |
大型综合类课外实训作业 |
0.2 |
5 |
期末应知、应会综合考核 |
0.6 |
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