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中心第1号预警来了!这份防骗宝典大家千万牢记
2018-04-03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新学期伊始,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提高警惕,不要被电话、短信、微信中的诈骗信息蒙蔽。
诈骗分子往往会在开学前后,冒充资助工作者,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如近日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多个乡镇连续发生以发放助学资金为名,骗取受害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实施诈骗的事件。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郑重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应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有类似要求的,请先向学校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为帮助广大群众免受电信诈骗困扰,公安部门总结出了“6个一律 + 8个凡是”防骗宝典,请大家千万牢记:
“6个一律”
1. 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2.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3. 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
4. 所有短信,让我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5.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 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8个凡是”
以下情况,十有八九是电信诈骗!
1. 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2. 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
3. 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
4. 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
5. 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
6. 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
7. 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
8. 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目前,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能保证各个教育阶段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上学。不论是幼儿园的娃娃,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不论是发奋读书的初中生、高中生还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只要上学有经济困难,国家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保证你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对大学生而言,有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都不用愁。
远离不良校园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出第2号预警
2018-04-26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进行催贷,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拉响警笛,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
提高警惕
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切勿盲目信任,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
找准组织
广大学生上学遇到经济困难时,请及时找学校资助部门,只要上学有经济困难,国家和学校都会提供适当的帮助。
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为辅;
解决突发临时困难问题,以临时困难补助等为主。
理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青年人,应养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应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问题,要学会使用法律武器。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同时郑重提醒大学学生工作者和资助工作者——
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关心关注在校学生的大额经济支出,对不正常的经济往来,要提早作出预判和提醒,避免小问题逐渐累积成大问题。
来源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官网